可以衡量的是價格,無法衡量的是價值

文 /王松霖

圖/Canva

2021年,張大千潑彩畫作《春雲曉靄》在位於香港的蘇富比拍賣會場以港幣2.146億元成交。時序往前推移30年,同樣的作品,在同樣的拍賣場景,僅以港幣200萬元落槌,期間價格成長幅度近100倍,令人望塵莫及。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台股亦難倖免於難,護國神山台積電曾一度跌破40元,直到2022年1月26日,盤中竟創下688元歷史新高,14年間,價格竟然差了17倍之多。為什麼同樣的東西,在不同的時間點,竟有如此懸殊的價格差異呢?

就經濟學層面而言,價格的高低取決於供需的變化,當需求增加或供給減少時,價格就會上升。但價值則不然,價值並不一定會隨著價格的起伏而變動,因為同樣的東西,價值感可能因人而異。比方說同一幅畫,可能因為作者的知名度、作品的歷史性或知名博物館收藏等因素,使得某些人認為它是很有價值的,然而,有些人可能認為它沒有價值,因為他們對這些因素並不感興趣。

在投資方面,美國知名投資大師Warren Buffett曾說:“Price is what you pay. Value is what you get.” 最成功的投資策略,就是找到價格和價值之間的差異,以判斷其是否被高估或低估。價格是你所付出的,而價值是你所得到的。如果一檔股票或一項資產的價值高於價格,那麼對投資人而言,它會是一個投資機會,反之,則會是個投資風險。

對創投而言,最常遇到的難題,就是如何去評估一間公司的價值,並提出一個雙方都能夠接受且公允合理的投資價格。舉例來說,1股開價100元的公司,對A創投而言可能覺得便宜,因為與自身產業結合會產生綜效,但B創投可能覺得很貴,因為B創投是純財務性投資人,希望取得成本越低越好,可是對業主而言,認定自己公司的價值卻是1股200元的價格,賣100元實在是太委屈了,諸如此類價格拉扯的劇情,在投資圈裡,每天都在上演。

對投資人來說,在評定一件商品,不管是不動產、藝術品還是股票,都有一套市場可接受的程序及方法,就股票而言,常見的評價方式為成本法、市場法及收益法,這三種方法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衡量股票的價值,並有各自的優缺點。我們只能就個案的情境,選擇最適合的評價方法,以避免評價結果的偏差。

紐約大學金融學系知名教授Aswath Damodaran說過: "Valuation is not an exact science. It's a combination of science and art." 評價與其說是一門科學,不如說它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體。

評價是個重要的工具,可以幫助投資者了解一家公司甚或是一項資產的價格,其涵蓋主觀及客觀的因素,沒有任何一個單一的公式或方法可以捕捉到評估企業或資產的所有細微差異及不確定性,評價是需要分析能力和創造力,過程涉及財務數字、總體經濟、產業環境、專利佈局及競爭優勢等因素的分析,以及對未來收益、風險及成長性的預測,不同的觀點、假設及判斷,會得到不同的結果。

因此,經科學方法客觀分析而衡量出數字的,我們可以稱之為價格,而無法衡量出數字,純靠主觀情懷、偏見認定的,我們可以稱之為價值,孰重孰輕,因人而異!

 

本文作者


《創投視角》 王松霖|創投公會 會員、台中銀創投 投資業務副總


現職台中銀創投投資業務副總及中華無形資產暨企業評價協會監事,並擁有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減碳管理師、美國NACVA評價分析師(CVA)、美國IACVS 國際認證評價專家(ICVS)、工研院無形資產評價種子師資認證、中華無形資產暨企業評價協會企業評價師、無形資產評價師等相關證照

TEL: +886-2-25450075

FAX: +886-2-27132362

105台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四段133號10樓C室

public@tvca.org.tw

©2021 中華民國創業投資商業同業公會 Taiwan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