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千萬損失的創業課:為何太早做出 MVP,反倒害了新創?

文 /蕭佑和

圖/Canva

我在一八年認識了一位創業者,我們每隔一陣子就會聊聊。

他當時提出了有別於市場的一個新型態軟硬體解決方案,做了市場調查後,身邊的人也都覺得可行,於是前仆後繼燒了千萬打造出了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行性產品)、開了產品發佈會,並持續改良第一代產品,但卻遲遲沒辦法在市場上造成迴響。

就這樣撐了幾年,無法引入新的資金下,最後還是把公司收了起來。前陣子遇到他,閒聊之餘,我們也復盤了這次創業失敗的原因。我們聊了很多,但後來想想,也許最關鍵的問題就在於「太早做出MVP」。

你可能會說,創業不就是應該儘早做出MVP,然後快速迭代,打造出最符合市場的產品嗎?沒錯,在某些情況下確實如此。然而,我是真切地認為,很多公司正是因為太早做出MVP了,才會燒了不該燒的錢,最後資金不足,而把公司收掉。

「可行」不代表「可火」
什麼是MVP?MVP指的是最小可行性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白話來說,就是一個產品的最早期版本,通常僅包含最基礎的功能,用來滿足早期用戶的需求,進而驗證產品的市場接受度。

然而,即便做出了MVP並持續改良,也不代表這個產品能在往後的日子火起來。你想想,如果1.0版本平庸無奇,2.0版本毫無亮點,3.0、4.0版本也還沒有人關注,那麼到了10.0版本時,這個產品爆紅的機會大嗎?

那些最終能成功的好東西,通常一出來就有一小群人知道它是個寶。反之,如果東西拿出來,根本沒人感興趣,那麼即便後來再怎麼完善它,也沒有多大意義。

所以,我才認為許多的MVP根本連做都不該做,特別是那些做硬體的公司,光打個模、開個板就要花近百萬、千萬,燒了一堆錢又徒勞無功。也許,在做MVP前,我們該想得更多。

感受TA的「迫切度」
就拿「原型車」來說,車廠推出「原型車」是希望透過展示外觀、部分內部功能,來傳達未來車款的概念,並提早評估大眾的興奮程度。假設A款原型車相較B款更具市場熱度,那就果斷暫緩B款計畫,全力開發A款。

原型車的概念相當常見,像是最近Elon Musk在Tesla發表會上所展示的自動駕駛計程車原型「Cybercab」,儘管該車款要到2026年後才會開始生產,但卻已在市場上掀起了一陣熱議。

Elon Musk成立的另一家公司The Boring Company也是,在他們開挖地道的數年前,早就透過網路影片、演講向大眾傳達這個地下交通網路的概念,也測試了大眾對這項工程的期待程度。

不只是硬體,在軟體產業裡,也有類似於打造「原型車」的概念。

目前在紐約證交所掛牌的教育科技公司Chegg,其實曾在2007年底面臨過一段存亡危機。

Chegg原本專注於大學生分類廣告的業務,後來受到Facebook進軍該市場的威脅,資金燒到剩四個月,不得不重新思考方向。

Chegg後來決定進入大學生的「教科書租賃」市場,但由於資金見底,連MVP都做不出來。於是,他們心想,只要能證明大學生對教科書租借的需求是迫切的,就也許可以說服投資人支持。

因此,他們決定先做一個沒有付款系統的「假網站」測試市場,表面上看似能租借教科書,但只要到了結帳時系統就會「當機」。

結果,這個假網站的市場反應出奇的好。就算網站介面簡陋,但一本原價100美元的教科書,還是有許多學生願意以75美元來租借,遠高於團隊本來預想的35美元。不僅驗證了大學生對於教科書租賃的迫切程度,也反映出這市場還隱含著更大的利潤空間。

後來,Chegg順利說服投資人完成了募資,推出了實際的產品,並在五年內將這塊營收推升至2億美元,於2013年在紐約證交所上市。

真正的「迫切」是客戶追著你跑
許多團隊在開發產品前,常會透過問卷調查來確認市場需求。然而,用這種方式測試需求其實非常困難。

朋友可能因為不好意思說實話,而敷衍地稱讚「這想法很棒!」「等你做出來我一定會買!」但這些話未必真實反映他們的意願。此外,即使問卷結果顯示有大量需求,也無法保證消費者真的願意掏錢購買。

就我看來,一個真正的好東西,是即便這個產品還不夠完備、甚至還只是概念,也會很快就黏住一群特別熱情的粉絲。他們會一天到晚追著你,要你盡快把產品做出來。

換言之,真正的「迫切」,應該是順水推舟,甚至被客戶追著跑,而不是四處敲門,還乏人問津。

許多早期新創會失敗,就是在那些根本不值得一試的想法上花太多時間與資金。更可怕的是,一旦打造了MVP後,就更難以回頭。

錢花了,員工請了,要是現在收手,該如何向股東交代?因此,往往一步錯,步步錯,把自己搞得騎虎難下,進退兩難。

這也是為什麼我說,我們都該在MVP前想得更多。唯有先感受到客戶真正的「迫切感」,之後做出來的東西才會不只是通過低標的「可行」產品,而是打動市場的「可火」產品。

註: 為保護個案當事人隱私並控制文章篇幅,本文未對案例進行過度描述,也未延伸討論MVP在各領域的相關議題。然而,需留意的是,本文所談的概念未必適用於所有產業或公司,僅針對MVP議題提供另一種思考方向供各位參考。


#大和有話說 

部落格全文連結:https://reurl.cc/qnN4nE

本文作者


《創投視角》 蕭佑和|創投公會會員、中華開發資本經理


任職於中華開發資本 CDIB Capital Group,負責中華開發創新加速基金、阿里巴巴台灣創業者基金之案源開發及投資評估,主要關注於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物聯網、雲端運算等四大領域。進入創投業前,曾於華泰電子負責中國地區互聯網產品之商業模式建立以及市場拓展。2016年起,經營自媒體「大和有話說」,內容以創業投資、產業觀察為主軸,多次獲〈經理人雜誌〉、〈科技報橘〉、〈商業周刊〉、〈創業小聚〉、〈Career雜誌〉、〈Money錢〉、〈MBAtics〉等社群媒體轉載及採訪。

TEL: +886-2-25450075

FAX: +886-2-27132362

105台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四段133號10樓C室

public@tvca.org.tw

©2021 中華民國創業投資商業同業公會 Taiwan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