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耗資3000萬的課-創業與投資都該避開的坑
圖/Canva
這堂3000萬學費的課,我們已經繳了學費,重點是我們從這過程中學到的什麼呢?」二十多年前老闆的這段話,深深印在我心中。創投做久了,投到失敗的案例是必然。創投人才的養成,是困難且昂貴的過程;10個項目9個吹,還有1個正在學,要在這場資訊不對稱的博奕中勝出,除了DD功力與看人經驗,運氣也占了一定的成分,就因為判斷項目能否成功是如此的難,所以有股神巴菲特,卻沒有創投之神。
新創案能成功的關鍵是有對的人(就好像投資房地產的3大關鍵成功因素是地點、地點、地點一樣),對的人會把錯的事情做對,錯的人會把對的事情給搞砸;創業過程就是找到對的項目(真正未被滿足的需求,而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偽需求),再找到對的人把要解決這問題的過程做對,其中包括構思清晰的商業模式、組建經驗豐富的營運團隊、擁有堅強的研發與開發能力、與競爭者做出差異、擬訂與執行切中目標客戶的行銷與業務活動、跟得上組織擴張腳步的融資與資金配置、選用育晉留住適合的人才,簡單來說就是「選題要正確、執行要到位」;如此多如牛毛的環節,某一環節做得不到位,都可能造成成功機率大大下降,以製造業所追求的「高直通率」觀念來對比,創業者即便將10個關鍵環節都做到九成的完美,但整體公司成功的機率大家可以算一下,還是只有小得可憐的三成;況且當公司規模擴大,其管理與溝通的複雜度並不是倍數成長,而是指數般成長,可以想見從草創到成功(在台灣,大多指成功上市櫃,雖然這也只是一個里程碑)所要經歷的與克服的困難是如此艱鉅。
面對要決定注入大筆資金給超高機率會失敗的新創企業,資深創投腦中都有一份已內化成近乎直覺的檢核表與負面列表,沒有這樣快速篩選系統判斷項目是否有進入好球帶,是沒有辦法負荷每年要看幾百個項目的高工作強度要求。但這檢核表就像飛行檢核表,雖可以確保起飛無虞,但能否安然到達目的地,還是未定數。
曾有一家新創企業,團隊是其產業龍頭外商公司的高階經理人,多年的歷練後,他們已經熟悉了整個產業的型態,也掌握了關鍵的研發、製造與自製設備的技術,加上設備、模具與維修在台灣都有完整的供應鏈,若在台灣開展事業,可以較外商更有競爭力,團隊提出來的主張就是「外商的品質,台灣的價格」加上產品是手機裡面的關鍵零組件,市場規模大、成長率高,看起來就是個內外皆美的投資案。於是乎很快就募集到知名創投與企業CVC的策略投資,根據財務預測與投資評估分析,五年後出場,IRR 80% 以上,令人驚艷;董事會都在廠辦合一的會議室舉行,窗外就可以看到整排機台一字排開,聽到轟隆隆的連續模衝壓的聲音,那時每個投資人都很開心,因為機台就像是印鈔機,24小時不停在印鈔與吐鈔,一條生產線投資額1000萬元,可以年產值達1億元,毛利率40%,淨利率20%,不用ㄧ年就可以回收投資額,一切就是這麼好得不像真的,而果然這一切就不是真的!
創業初期,營收是快速以倍數的成長,客戶數也以倍數的成長,每次董事會都聽到團隊列舉打下什麼客戶,接到什麼手機型號的訂單;可是在這樣亮麗的業務報告背後,財報上的呈現卻是大量現金淨流出,創投陪跑員發現問題並提醒團隊應該要開始收斂客戶,並開始優化內部管理流程,但是團隊的說法都是:「這個市場非常大,我們要積極跑馬圈地」(這20年前的話,如今是否也常聽到?),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越來越不對勁!
「用戰術上的勤奮,掩飾戰略上的懶惰」,新創公司資源特別有限,在有一定客戶的基礎之下,應該要靜下心思考,並回頭檢視,用數字分析來發現問題,而不是靠直覺與猜想,認為規模擴大後,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舉例來說,毛利率一直起不來,原因是流刺網型、亂槍打鳥的開發客戶策略,造成客戶品質良莠不齊;產品SKU爆炸式的成長、庫存的管理、頻繁換線、產線沒學習效果且良率低落、物流的配送費用高漲等等,甚至還要配送與服務遠在上千公里外鄭州客戶幾萬元的訂單,結果接的都是小量又麻煩的單,而因為沒有好好服務客戶,也沒辦法擠身為主要供應商,就一直扮演陪練的角色,這些問題驗證了有時「選擇比努力」重要。
「好大喜功,破壞規矩」,總經理最喜歡掛在口頭上的是他出差到什麼什麼省分,受到什麼高官熱烈歡迎,甚至給超大優惠要公司過去設廠,受到什麼大廠青睞請他解決技術上難以突破的案子;可是這些活動真的可以變成利潤嗎?常常一頓飯局,酒酣耳熱底下就跟著承諾或簽署一些不經仔細思考的訂單,價格、交貨期限與條件甚至都是超乎既有規範的,但為了面子,已沒有緩衝的空間,吃了虧,也只好亂了套的去完成,造成作業與生產莫大的困擾。
「人謀不臧,上下交相賊」,早期在大陸是屬於法規多,但有很大解釋空間與人治的環境,奉有關係就沒關係為圭臬;以消防法規來說,走特殊管道可省很多申請程序與時間,也不會常有人來廠裡關切;在一個灰色且便宜行事走得通的環境待久了,對人性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經手太多檯面上報不了帳的科目,久而久之經辦很有可能就會在打通關的同時,利用職務之便也幫自己留下了一份;還會形成共犯結構,互不揭發,形同依附企業的吸血蟲。
從這個案子我們學到了什麼教訓與建議?
第一,「適當的業務發展步調」,台灣新創大多屬於從1到100的擴張模式,雖沒有0到1一般的酷炫,但過程複雜度也不遑多讓;一般新創需要很高的成本去獲取客戶,雖然快速增長是王道,但有基礎或指標客戶之後,團隊應該想的是如何做大做深,盡量upselling,而不是一昧的衝刺新的客戶,基礎不穩難以建成摩天大樓,況且很多客戶是競爭者用來拖累對手的手段;同時應該藉由這些客戶的回饋來優化產品或服務,並提升內部的效率與管理;以上述的例子來說,在營收倍增的同時,伴隨的是工廠內部管理一片混亂,模具的擺放亂無章法,庫存的擺設與保全不到位,有原材料泡水損失,有下腳料失竊等情事,人員招募急就章,流動率高也影響士氣,總結就是企管的產銷人發財都不到位;所幸近年觀察到有頗多新創團隊願意多方學習,補足其管理上的短版。
第二,「善用工具,數字管理」:創業者多有情懷,但身為經營者應該要理性,要懂得選擇並善用適當的工具,建立dashboard 隨時監看關鍵指標,確認營運狀況有沒有如預期往正向發展,隨時調整、正視問題、解決問題!就像現在開車都有ADAS輔助,可幫助駕駛看清楚周圍情況。研發階段的公司可以善用專案管理的軟體、網站用GA等監控用戶的增長或網站瀏覽的次數與時間、電商善用 MarTech追蹤廣告成效即時調整,不一而足。穿夾腳拖跑完全馬,騎淑女車9天環島的神人的確存在,但搭配適當的配備,是可以更優雅地達到目標,現在很多SaaS模式與AI輔助的工具,都可以幫到新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越早投資越早享受。
第三,「開放心胸,持續學習」,創投因為看的項目多、看得廣,對一般只創業一兩次的團隊甚至第一次創業的團隊,是可以起到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的作用,創投沒辦法告訴團隊怎麼樣可以成功,但善意提醒團隊哪裡有坑要注意,避免跌倒,是絕對沒問題的,畢竟是同舟共濟的夥伴,團隊的成功才有創投的成功,因此絕對會傾全力協助。對於遇到困難或瓶頸,卻還是太過固執己見,持續做著同樣的事卻期望有好結果的團隊,創投若已經投資了,就只能默默祈禱有好運氣可以安全下莊,若還沒投資,創投會默默祝福,轉身離開。
這家公司後續如何?違反誠信經營原則已跨越投資人的底線,是不可能再任由其發展下去,最後經股東會特別決議決定清算,剩餘資產拍賣,股東拿回部分資金結案;至於後來離職員工爆料高階經理人私領域也一團糟已是後話,從一個有為的創業青年崩壞至此,令人不勝唏噓。
本文作者
《創投視角》 蔡建全|創投公會 會員、ITIC 副總經理
出身農家,主修資訊與MBA,研究所論文與半導體產業專案實作結合,學位與生活費取得,畢其功於一役;職場除短暫擔任工程師與特助工作外,投身創投業已近20年,同時扮演天使投資人角色;
好閱讀,認為這是最高效率提升自我的投資,同時熱衷挑戰有速度、刺激性又帶點風險的運動,來提昇抗壓韌性,如滑雪、衝浪、潛水、攀岩等;藉此類活動體會創業者面臨高壓時,需冷靜評估現況、擬定策略、快速反應並努力求存的常態。
以”創造被利用的價值”為終生職志,自許為新創啦啦隊與救火隊,給予創業者鼓勵與喝采,須跳火海與創業者一起拚搏時也義不容辭;恨不得將所有的經驗與資源全部灌給團隊助其成事;相較於錦上添花,更偏好雪中送炭型投資,與新創結下戰友情誼,雖常弄得滿身灰,卻甘之如飴,不改其志;相信財富是助人成功後上天給予的餽贈,每次的投入不論成敗,都為下一次的挑戰帶來養分與意義。
近年擔任領投之新創案並擔任董監事 : Fugle、Bhouse 、Autosys 、PuriBlood 、PressPlay 、VoiceTube 、Pet100pa、ChoozMo。
TEL: +886-2-25450075
FAX: +886-2-27132362
105台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四段133號10樓C室
©2021 中華民國創業投資商業同業公會 Taiwan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