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能募直須募,莫待沒錢空折枝?
圖/轉載自網路
(圖/轉載自大和有話說)
對創業者來說,少募一點資,才能減少對股權的稀釋。再者,市場上撐死的新創,不比餓死的少。手上握有太多的資金,反而容易讓人無視市場變化,資源有限反倒可逼自己在市場壓力下迅速修正。
然而,如果你所處的產業是新興產業,在未來幾年內的市況還不明,而公司又還在大量燒錢,離正向現金流很遠的話,若有機會能多拿錢,就多拿一點吧!
很多人都聽過 burn rate(燒錢速度)這個概念,代表的是一間公司在一段期間內的「淨現金流出」。
比方說,一間公司期初的在手現金是NT$1,800萬元,經營六個月後只剩下NT$1,200萬元,就代表過去半年內流出了NT$600萬元。
進一步推算,Monthly burn rate(每月燒錢速度)即為 NT$100萬元(=NT$600萬/6個月)。若以公司目前的burn rate來推估,這間公司也就可以再活12個月(=NT$1,200萬元/NT$100萬元)。
然而,burn rate 是一間公司「現金流出」與「現金流入」的差額,並不是一個恆定值。要是公司突然遇上市場殺價競爭,營收與毛利劇烈下滑,又或者再碰上像新冠肺炎這樣的黑天鵝事件,都會使得「現金流入」驟減,burn rate暴增。
因此,我們在追蹤burn rate時,除了會計算一般情境下的burn rate外,也會去假設極端狀況發生時的burn rate,也就是在「毫無現金流入」時的狀況。
許多新創團隊可能因為過去沒踩過黑天鵝、灰犀牛的坑,所以預留的現金buffer往往不夠寬裕。只不過,到底要預留多少才叫「寬裕」呢?
就我看來,在公司毫無營收下,現金流仍然能撐超過12個月以上才叫「寬裕」。若在毫無營收下,現金流只剩不到6個月,那麼那些新產品開發、不賺錢的客戶就應該馬上砍掉。
我很喜歡的管理大師 Jim Collins,曾在他的著作《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中,比較了「十倍勝公司*」和「對照公司」一共三百個年度的資產負債表,最後發現了「十倍勝公司」相對「對照公司」保守多了,有八成的時間,「十倍勝公司」的現金資產比值、現金負債比值都高於「對照公司」。
「十倍勝公司」往往都準備了大量的氧氣筒,也就是所謂的「財務緩衝機制」及「突發狀況的Buffer」。書中也提到一個驚人的數據,這些「十倍勝公司」的現金資產比值,比起《金融經濟學期刊》(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長期追蹤的87,117家公司高出3~10倍之多。
簡單來說,「十倍勝公司」總是會事先為無法預知的情況做足準備,儲存好大量的氧氣筒,以擴大安全邊際,預防厄運降臨。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說出「有錢能募直須募,莫待沒錢空折枝」的原因,特別是那些處於新興產業的早期新創,由於新技術的商業化場景往往沒那麼快起來,往後勢必還得經過一次次的產業寒冬。這時候比的就不光是誰的產品厲害,還要比誰的氣長。
即便公司漸漸步入軌道,進入成長擴張期也是如此。因為你的每一個策略、每一個選擇的成本與代價,都會隨著成長而越來越高。要是遇上黑天鵝,說不定還比早期新創公司更脆弱。
很多公司最輝煌的時刻可能就那幾年。輝煌時沒跟創投多拿一點錢,讓自己有寬裕的cash buffer,等到之後產業紅利消失、業績衰退才又出來募資,想說服投資人可就難上加難了。
-
*註:根據Jim Collins對「十倍勝公司」的定義,指的是:
(1) 公司連續十五年都表現出色,超越股市平均績效及同業表現。
(2) 公司在特別動盪不安的環境下,仍能達成卓越績效。
(3) 公司經歷了從脆弱躍升到卓越的歷程,剛起步時只是羽翼未豐的小公司,後來逐步壯大,成為十倍勝公司。
-
部落格全文連結:https://reurl.cc/97lDKa
#大和有話說 #現金流 #募資 #十倍勝公司
TEL: +886-2-25450075
FAX: +886-2-27132362
105台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四段133號10樓C室
©2021 中華民國創業投資商業同業公會 Taiwan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