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創業新格局:從低調耕耘到全社會參與

文 / 詹德弘

圖/Canva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常常用來形容個人與團隊,其實用來描述個別新興公司與整個群體也很貼切。過去台灣的創業者和創投習慣低調,創業者就在自己的產業裡默默努力不需要讓大家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創業是非常孤獨的歷程,常常是過了幾十年的積累才因媒體報導或掛牌上市才讓社會了解到許多隱形冠軍的存在。

思考背後的原因,可以想到早期的產業以跟隨美日的腳步跟著做工業生產外銷為主,從最早的雨傘玩具到成衣再到高科技電子產品及半導體都是類似的上下游架構,美國的大企業掌握客戶及產品規格制定,無論客戶是 Walmart,DELL,或是蘋果,創業者溝通通常以供應商和客戶為主,同業也是互相知道的小群體,因此不太需要與社會互動及發聲。

例如早年電腦裡的光碟機本來都是日本和其他外國公司供應的,台灣的創業者和創投合力挑戰從無到有,數年內佔有一席之地,也連帶的發展出相關的零組件上游,在這個過程中,低調的在產業中進行發展是合理的選擇。

時至今日,台灣的產業及經濟都發展成熟,無法再以依靠低生產成本的比較利益優勢跟隨美日的進行產業發展,必須要自己探索下一個新興產業的階段,從數位服務、文化創意、先進材料、醫療服務種種產業都不再有明確的供應鏈位置可以作為取代目標,必須自己找到發揮價值的定位。

探索定位是一個從無到有是漸進的過程,創業者發現問題只是起點,接下來要釐清各個利害關係人建構出新的商業模式,還得吸引志同道合的人才加入實際建構出來,無法靠創業者自己單打獨鬥,介接外部資源的方式除了過去常見的創投、加速器等等協助以外,站在整體社會促進產業的的效益的考量,應該建立一個更全面而且有效率及信用的資訊流通機制。

借鏡近鄰,日本在社會變遷方面常常是台灣的領先指標,常常是2016 年起日本的「週刊東洋經濟」每年九月份都會從各行各業選出一百家代表性的新興事業。去年發表的 100 家公司來從最新的生成式 AI、高科技的材料、貼近生活的育兒資訊、線上英文教學的各個領域都有,可以讓大家很快的認識創業者和各家專注的題目。

在台灣,創投公會發起的「新創 100 大」計畫希望扮演這樣的角色,除了習於與媒體及社會溝通的數位經濟產業外,更希望能涵蓋其他專注產業創新、轉型的新創。促成台灣社會對當下的創業者們有快速全面的了解, 進而關心及參與,創造更多機緣。

本文作者


《創投視角》 詹德弘|創投公會 副理事長、之初創投AppWorks 合夥人


加入AppWorks 前,於 CID (華威國際) 服務長達 11 年,協助 CID 完成兩支基金共 5.75 億美金的募集,長期負責該集團共 14 支創投基金的投資人關係與營運管理,並帶領團隊完成 CID 自有基金管理系統的建置,曾評估過的創投案件超過 200 個。加入 CID 前,曾服務於台灣少數 Nasdaq 掛牌公司和信超媒體,擔任網路與系統部門主管。台大農機碩士,日語是母語。

TEL: +886-2-25450075

FAX: +886-2-27132362

105台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四段133號10樓C室

public@tvca.org.tw

©2021 中華民國創業投資商業同業公會 Taiwan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